健康科普

 
孩子骨龄偏大,真的影响以后的身高?
时间:2022-03-31    作者:    来源:    浏览:

在生长发育门诊,家长经常会向医生提出这类问题:

我的孩子 7 岁,检查时却发现是 9 岁的骨龄,是「早熟」了吗?
孩子以前长得还行,为什么到后来却没怎么长?会影响最终的身高么?

遇到这些问题,医生会对孩子进行评估,综合判断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否处于正常水平。在这个过程中,骨龄有重要的参考作用。

什么是骨龄?

人的生长发育可用两个「年龄」来表示,即生理年龄(日历年龄)和生物年龄(骨龄)。

骨龄就是骨骼年龄,是把孩子骨骼的实际发育程度和标准发育程度相对比,然后得到的一个发育年龄,它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儿童的真正发育水平。

通常在测量骨龄的时候,要拍摄孩子左手腕部的 X 光片,医生根据左手一些骨骼的发育程度来确定骨龄。

骨龄能反映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

骨龄不仅可以确定儿童生理年龄的大致范围,还可以通过骨龄及早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、性成熟的趋势以及身高的成长空间。

在儿童内分泌科就诊时,专科医生会了解孩子目前的身高、骨龄,然后参照「正常儿童骨龄身高曲线图」来预测儿童的成年后身高。

测定骨龄对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。通常情况下,儿童的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或上下浮动不超过 1 岁。

在疾病状态下,骨龄与实际年龄往往不一致。骨龄小于实际年龄可能与体质性发育延迟、生长激素缺乏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有关,骨龄大于实际年龄则可由性早熟、肾上腺疾病等引起。

之前问题里的孩子是怎么回事?

回到开篇的问题上,问题里提到的其实是「青春期启动过早」和「发育速度过快」的孩子,他们的骨龄常常比实际年龄大,这种骨龄提前是由于青春期提前启动,性激素分泌增加引发。性激素有明显的促进骨骺闭合、增加骨龄的作用,若骨骺完全闭合,孩子的生长潜能也就消失了。

当临床上遇到生长发育落后或提前的孩子,医生会通过测定骨龄等预测成年身高,并结合病史和相关检查来帮助诊断。部分孩子可能需要住院 1~2 天做进一步的检查,然后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处理。

了解基本的发育知识

若家长确实担心孩子有身高问题,应去正规的儿童内分泌专科就诊,在医生指导下做生长监测,就能最大程度避免发育障碍引起的矮小。

人的身高取决于遗传、营养及内分泌等多种因素。正常情况下,身高增长有两个高峰期,第一个高峰期是出生后至 3 岁,第二个高峰期是青春期。

家长了解一些孩子身高增长的规律,有助于早期发现孩子的异常,及时采取措施。

附:正常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

  1. 宝宝出生时,平均身长为 50 厘米左右。

  2. 婴儿期(出生到 1 周岁):是孩子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,约 25 厘米 / 年,出生后前三个月身长增加约 12.5 厘米左右,1 岁时身长达到 75 厘米左右。

  3. 幼儿期(1~3 岁):10~12 厘米 / 年。2 岁时身长达到 85~87 厘米;3 岁时身长约为 95~97 厘米。

  4. 3 岁到青春前期:每年身高增加约 5~6 厘米。

  5. 青春期:每年身高增加不低于 7 厘米。如果每年身高增长过多过快,需警惕骨龄提前。

  6. 青春发育启动的标志:女孩,乳房出现硬结;男孩,睾丸容积增大,大于 4 mL。

相关信息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