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月前,60多岁的外省在甬务工人员阿木意外遭受毁灭性创伤,整个左前胳膊都快“掉”下来了,被紧急送到宁波市第九医院急诊。医护人员反应迅速,启动创伤小组并立即手术,经过手外科周坚龙主任团队长达14个小时的复杂手术,终于保全患者肢体,重获生活希望。
急诊“闪电响应”,抢出手术黄金时间
早上9点多,宁波市第九医院急诊大厅传来急促声:“医生!医生!胳膊快掉了!”陪同人员焦急地呼喊着。躺在推床上的阿木脸色苍白,左前臂的伤口触目惊心。
急诊医生检查后发现,阿木的左前臂下段近乎完全离断,仅少许皮肤软组织相连,尺桡骨双骨折,掌背侧肌腱、血管、神经全部断裂。此外,他的左拇指也大部离断,仅一丝皮肤维系。此时的阿木因失血过多,血压持续下降,已出现失血性休克,生命体征岌岌可危。
“创伤急救团队启动!”九院急诊科副主任徐浩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抢救:“先稳住生命体征。”医护人员迅速分工,建立静脉通路、快速扩容、输血······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牵动着每个人的心。短短半小时,400ml血液输入体内,阿木的血压逐渐回升,为后续紧急手术抢出了“黄金时间窗”。
多科“无缝联动”,奋战14小时成功抢回
在急诊抢救同时,九院手外科周坚龙主任一路小跑赶到现场,看到阿木的伤情,他眉头紧锁:“前臂离断合并拇指离断,血管、神经、肌腱全断,堪称‘毁灭性损伤’,但只要有一线希望,就不能放弃。”
“生命体征稳定后,马上急诊手术,同时做前臂再植和拇指断指再植。”周坚龙迅速联系手术室、麻醉科和手外科团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。上午10点,阿木被推进手术室。无影灯下,一场硬仗正式打响。
手术室里,周坚龙主任带领团队先清理伤口、复位骨折。随后手术进入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过程:在显微镜下开始精细操作——直径仅2-3毫米的血管,需要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合线在显微镜下缝合10-12针,断裂的神经如同“细电线”,必须对位准确才能保证后续功能;而数十条肌腱的吻合,更是考验着团队的耐心与协作。
从上午到深夜,手术室灯光一直亮着,周主任全程主刀操作,其他手术医生轮流上台,累了就靠在墙边歇几分钟,趁着松止血带的间隙扒拉两口饭。当天深夜12点,随着最后一针皮肤缝合完毕,看到患者离断的前臂和拇指皮肤再度成形,整个手术室响起了无声的欢呼——经过连续14个小时的战斗,手外科团队顺利为患者实施了“断臂再植+断指再植+血管移植”一连串复杂手术。
术后“护航康复”,逐步实现肢体功能
从手术室转至病房后,团队予以抗感染,抗凝,抗痉挛治疗。“离断再植术后一周内都是血管危象高发期,一点疏忽都可能前功尽弃。”病区护士长孙海霞说,那段时间护士们定时记录病情,连夜间都定好闹钟,生怕错过任何异常。
幸运的是,阿木的恢复比预期更顺利。拆线时,他的前臂和拇指血运稳定,虽然手指尚未到功能锻炼的时候,但他仍能感受到微弱的力量。“没想到还能保住手,谢谢你们!”阿木右手握着周坚龙主任反复道谢。
近日,阿木来到九院术后复查。拆开敷料,他的左前臂和拇指皮肤色泽正常,按压时能迅速恢复红润,肿胀与疼痛也较出院时改善了不少。周坚龙主任仔细检查后欣慰地说:“目前血运非常好,这是功能恢复的基础。”他同时叮嘱阿木,后续还需定期门诊随诊,二期可能要进行神经、肌腱松解手术,进一步改善肢体功能。
从急诊创伤团队的“黄金急救”,到紧急手术环节的“无缝协作”,这例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过程,不仅展现了宁波九院果断坚实的技术实力,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的“九院速度”。正如周坚龙主任所说:“对于外伤患者来说,时间就是生命,协作就是希望,大家一起努力,患者安全就多一分机会。”